4月30日,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我校党委书记董广芝接受《黑龙江日报》采访,畅谈了“为敢担当干部担当、为敢负责干部负责,激励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建功立业。”的心得体会。
5月2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行至第四天,代表们围绕如何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传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建言献策对党代会报告进行了热议。
我校党委书记董广芝在接受《黑龙江日报》采访时说,好环境塑造美心灵,运用各种载体创造文化大环境,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在当前多元化社会,以往那种生硬说教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我省的文化建设应该围绕我省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比如,如何传承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如何打造我省得天独厚的冰雪特色文化;如何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董广芝介绍说,近年来,绥化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的黄崖子景观大道民俗雕塑群、德润兰西大型文艺演出以及北林区、海伦市的墙体彩绘、绥化市音乐角、人民广场的冰雕雪雕艺术群等景观,不但深受市民欢迎,也起到了宣传当地文化,实现思想引领的作用。她认为,我省各地,都可以结合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老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平民英雄,打造文化景观、制作文化产品,确立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在谈到高校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董广芝表示,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绥化学院开设了“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选修课,未来还将纳入必修课。高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应该更加重视思政课建设,使之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校报)
报道原文分别转载如下:
十一次掌声:党心民心的真情表达
本报记者 滕嘉娣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向着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9日,张庆伟同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式作报告结束时,向龙江230多万共产党员和3800多万各族人民发出了迈向新征程的号召。此时此刻,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剧场内第11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台上台下、会内会外,一种激情在迸发,一种力量在升腾。
掌声,是内心的外化与延伸,欢欣鼓舞,击节称赞;掌声,是党心坐标,是民心承载,激情热望,荡然于胸;掌声,是党心民心的同频振源,情意相通,腹心相照。近2个小时的报告,11次掌声雷动,代表了龙江全体党员的心声,汇聚起龙江儿女的意志,在这个蓬勃的春天将龙江的发展声浪传递释放。
比起掌声的数量,我们更关注掌声的投向。因为,掌声响在哪里,我们未来的发力就在哪里。
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达斡尔族女代表多雪英动情地说,“当张庆伟同志提出‘保护重点林区、重点湿地和界江界河,使黑龙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时,全场掌声热烈且持久,那一刻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多雪英代表来自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哈拉新村,她的家乡就在嫩江边,有秀美的草原,有特色的民俗,天蓝水清,“连空气都是甜的”。“报告中生态部分的论述能够得到这么热烈的掌声回应,代表着认同,更代表着发展空间。在打造‘两座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我们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多雪英代表信心满怀。
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当张庆伟同志铿锵有力地说到“为敢担当干部担当、为敢负责干部负责,激励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建功立业。”激起会场又一阵热烈掌声。董广芝代表难掩振奋,会后与同行代表边走边议,“报告用很大的篇幅讲全面从严治党,讲政治生态,既为龙江干部提要求,又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提气,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非常提振精气神。”董广芝代表说,在振兴发展的征途上,我们的龙江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干正事,风清气正走正道,把心思用在推动振兴发展上,把精力放在狠抓推进落实上,用扎实的工作,清白的履历赢得更多的掌声。
阵阵掌声,不同体悟,各有共鸣。
有温度的承诺,掌声最动人——“我们一定要以决战决胜的坚定意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推动振兴发展实现新跨越!”
有力度的攻坚,掌声最自信——“我们一定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更大突破!”
有法度的表态,掌声最振奋——“我们一定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以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新成效,为龙江振兴发展赢得风清气正的未来!”
……
11次掌声响起,折射信心和期望。一次次掌声是对五年发展成就的肯定,是对未来振兴发展的自信,更是对大会将要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省委带领龙江儿女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无比信赖。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新的征程已经开始。11次掌声响起,我们看到了党心民心指引的远方。11次掌声在会场上回响,会场之外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还有更多更长久的掌声在激荡……
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党代表热议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自信
报告摘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传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挖掘深厚内涵,弘扬时代价值。
本报记者 衣春翔
讲好龙江故事、传播龙江声音、树立龙江形象——报告中提出,以强化思想引领为抓手增强文化自信,这让不少代表聚焦到文化学习和文化传承上来。代表们群情振奋,热议发展,围绕如何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传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建言献策。
加强学习 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陈立媛代表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城市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不仅需要对文化价值充分肯定,更需要积极践行才能保证生命力,而加强学习,是最重要的践行方式之一。
“把握好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在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加强学习,才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张庆梅代表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格,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
张庆梅表示,报告中提出,要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型智库。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在未来工作中必须充分扩展、利用各类培训平台,帮助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我省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学习作为“必修课”“基本功”和“家常事”,真正把牢思想之舵,高扬理想之帆,让学习落细落小落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崇德向善 建设精神文明高地
“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策法规制度、融入日常生活。”陈立媛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是精神的坐标。报告中提出,要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那么,如何让精神文明之花在龙江大地处处绽放?
董广芝代表认为,好环境塑造美心灵,运用各种载体创造文化大环境,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在当前多元化社会,以往那种生硬说教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董广芝说,我省的文化建设应该围绕我省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比如,如何传承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如何打造我省得天独厚的冰雪特色文化;如何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陈立媛说,因此,我省要进一步努力挖掘我省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不断学习和发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坚定文化自信,鼓舞所有龙江百姓闯新路,谋发展。
董广芝告诉记者,近年来,绥化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的黄崖子景观大道民俗雕塑群、德润兰西大型文艺演出以及北林区、海伦市的墙体彩绘、绥化市音乐角、人民广场的冰雕雪雕艺术群等景观,不但深受市民欢迎,也起到了宣传当地文化,实现思想引领的作用。她认为,我省各地,都可以结合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老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平民英雄,打造文化景观、制作文化产品,确立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注重传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
辛宝忠代表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而青年能否在内心中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对于勇闯新路的龙江和龙江人民来说,文化自信是深厚的根基,更是强烈的感召,使命的担当。”陈立媛说,只有青年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气息及省情特色,才能为龙江闯新路注入强大的精神支持,汇聚磅礴力量。
辛宝忠说,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因此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高校理应有所作为。他建议,高校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文化需要主体意识,只有确立了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认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中“寻根”,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最后,要打造校园文化,促进文化融合、鼓励文化创新。“大学是孕育和创造新知识的摇篮,应当坚持文化创新,深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觉成为传承文化的高地和创新文化的‘孵化器’。”
在谈到高校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董广芝表示,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绥化学院开设了“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选修课,未来还将纳入必修课。高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应该更加重视思政课建设,使之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