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年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困难群众的日子怎么样?过年的年货有没有着落?带着关怀与牵挂,校长张凤武、工会主席李淑慧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我校定点帮扶的北林区津河镇果园村的部分贫困户,为他们送去温暖和新春的祝福。

果园村地处北林区津河镇政府西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全村共有农户730户,其中贫困户67户。自去年我校定点帮扶果园村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学校党委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领导带头深入果园村走访调研,详细了解果园村基本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党组织建设和贫困户情况,并与津河镇和果园村领导就果园村面临的实际困难达成初步帮扶意向。

在果园村村委会,学校领导发现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不仅连台像样的电脑都没有,就连村委会的办公室都是出租的,回到学校后,立即责成校工会为果园村村委会送去电脑2台、打印机1台,铁卷柜6组,以解他们工作上的燃眉之急。学校还责成校工会、对外交流合作处、科研处、宣传统战部派专人到果园村入户调研贫困村情况,在果园村村委会的配合下,对困难户进行了摸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根据调研摸底掌握的情况,针对每一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可行的精准帮扶计划,切实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1月11日,学校已进入寒假阶段,校长张凤武与工会主席李淑慧一道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到果园村看望贫困户。在帮扶对象家中,校领导与贫困户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脱贫信心,拓宽致富渠道,提升就业技能,争取早日脱贫。
李生武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和儿子都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上,一家三口现在住的房子还是村里两年前为他们盖的简易房,看到学校领导为他们全家送来慰问品,不善言谈的李生武只是不停地握着张校长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炕上坐着的老伴和儿子则神情木讷、一脸茫然地盯着一群陌生人看。张校长鼓励李生武勇敢面对困难,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大哥,近来身体可还好?”“老嫂子,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在贫困户杜斌家里,学校领导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杜斌因23年前的一场车祸全身瘫痪,一直需用药物维持生命,从此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老伴的身上。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老伴只能在家全心全意地照顾杜斌,这一照顾就是23年,老两口只能靠仅有的两块地的微薄租金维持生活。尽管贫困,但刚强的老伴却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当学校领导把慰问品送到家里的时候,杜斌和老伴连连道谢。学校领导表示,今后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积极为他们脱贫致富想办法、出点子。

房洪财是村里的五保户,儿子儿媳早年因车祸丧生,留下一个女儿由老人抚养。他本人患有脑血栓,还要供养唯一的孙女上大学。看到学校领导为他家送来节日慰问品,房洪财痛哭流涕,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领导,感谢共产党”。扶贫先扶志,学校领导表示,一定帮助他到小孙女大学顺利毕业,让孩子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让家庭看到希望。

今年已经73岁的胡国军早年老伴去世,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智力不十分健全,平时干不了什么活。父子俩所有的收入就靠胡国军每个月在村里打扫卫生挣到的一点工资维持。学校领导询问胡国军父子俩是否对种植食用菌感兴趣,希望可以通过技术扶贫,改“输血”为“造血”,指派专人指导他们父子俩栽种食用菌,使这父子俩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春节就要到了,学校领导提前给胡国军父子拜了早年,希望他们能够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
学校领导一行离开果园村时已近傍晚,津河镇的杜镇长和果园村的张书记再三挽留张校长和李主席,留下来在村里吃顿便饭,都被领导婉言谢绝了。“我们是来帮助乡亲们的,不能给咱们添麻烦。”李主席的一句肺腑之言让果园村的领导感动不已。“作为地方高校,精准扶贫绥化学院责无旁贷,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市脱贫摘帽做出应有的贡献。”张校长的话道出了我校师生的心声。下一步,学校将全体总动员,组织各学科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在贫困户中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献计献策,力求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