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漂泊一生的路线看上去像一只尽力飞翔的瘦弱飞鸟,她的漂泊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同时也漂出了她独特的意境......”6月4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郭玉斌教授沿着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同学们深入解读萧红。
讲座现场,郭教授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角度讲述了萧红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东北夷”、闯关东、日军占领东北,五四运动下的时代浪潮裹挟、9·18事件后险恶环境,郭教授把当年发生在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巧妙地与萧红的一生结合起来。从松花江边到香江之畔,漂泊占据了萧红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狩猎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血液中流动着的漂泊与自由的激情,图片、诗句、文章在讲座中相得益彰,交通、文化、服饰、城市、建筑、人口,那些黑龙江人看到的、知道的故事,都成了郭教授讲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具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生死场》、以细致入微的笔锋反映生活实况的散文集《商市街》、从长期积累的生活素材出发书写独具风格的《马伯乐》,郭教授从萧红的作品中透析出她不幸的漂泊流离却成就了她独特的人生意境。郭教授对萧红厌倦了漂泊后发表的文学著作《呼兰河传》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滋养心田的文学”,并指出它更是萧红深深乡愁的精神寄托与理想向往。
郭玉斌教授是省作协会员,市政协委员,曾入选《文学自由谈》封面人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交流论文。参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5部,另有电影剧本发表,6集电视专题片投入拍摄。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3次,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