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冰雪消融,绥化市农科院的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蜂蝶起舞,3月8日,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他们拍照、取样、记录、思考,还一直问个不停,对大棚里的瓜果蔬菜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充满了好奇,他们就是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2011级农学专业的学生。
开学之初,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梁广东老师结合耕作学理论知识和绥化当地的农业状况,就把2011级农业专业学生的课堂转移到了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科技园区和种子、农药大市场等地。
大棚教学,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
“老师,蛭石、营养液做土壤栽培蔬菜,这样的种植方式是不是书上说的无土栽培?”在园艺作物温室,同学们围着科技园区的于洪涛主任和梁广东老师了解园艺作物种植的知识。温室里的草莓个个鲜红欲滴,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蜜蜂在棚间飞舞,学生张强军问道:“老师,外面这么冷,草莓大棚里竟然还有这么多蜜蜂,这是咋回事?”科技园区的工作人员邵勇介绍说:“冬天在草莓大棚里放养蜜蜂,蜜蜂可以替代人工授粉,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草莓的品质,二是可以降低人工授粉的劳动强度,一举两得。”
在绥化市金农农业有限公司的种子销售大厅里,前来购买农用物资的农民络绎不绝,同学们见缝插针,“老师,选择种子需要注意些什么?”“老师,我们家种植水稻时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杂草,怎么处理呢?”……梁广东老师结合销售大厅里的各类种子和悬挂出的杂草图片分别进行了解答,同学们立刻对田间杂草的分类及防治措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梁广东老师说,在农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积累十分必要,但是如何突破理论知识,学到更多课堂外的“土知识”,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大棚和种子公司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了专业知识,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了更多的实用技术。
实际操作,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动手、实践能力是农学专业学生的必备本领,好比农民拿起手中的锄头和耙子一样,伸手即来,来之能用。在科技园的甜瓜大棚中,梁广东老师特意为同学们安排了一堂实际操作课,大家看着邵勇熟练地为甜瓜嫁接,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纷纷学着邵勇的样子坐在小板凳上,拿着摄子、刻刀等工具开始他们的“嫁接实验”。
梁广东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新的甜瓜嫁接技术,南瓜苗做砧木,甜瓜苗做接穗,中间需要夹子来固定,这种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南瓜苗抗病性强、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并且对甜瓜的产量和品质没有任何影响。
来自农村的杜野手脚灵活,很快便学会了操作技巧,他捧着第一株嫁接苗像拿着“宝贝”一样向大家展示。一株、两株……. 其他同学也逐渐掌握了甜瓜的嫁接技术。杜野说,我想把这种技术带到我们村里,让更多的乡亲们掌握这种技术,走上致富道路。
学会吃苦,坚定爱农、学农的信心
“如果你想学好农学专业,必须能吃苦,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科技园区的于主任勉励同学们说,农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离不开泥土,离不开辛苦的劳动。这就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要有一种“在泥土中学习、成长”的精神。同学们在实践心得中这样写道:一个优良品种的选育,可能需要几代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习、工作的场所不是干净的办公室,取而代之是满是泥土、粪便的田间地头…….梁广东老师鼓励同学们“农业发展,需要一批又批甘于奉献、扎根基层的有志青年,咬定青山不放松,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实现人生价值。”
激发科研精神,给创新插上翅膀
这种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农学专业的9名同学自发组成了科技创新小组,有的和专业老师研究确定创新课题方向,有的查找文献,有的准备实验材料,已经成功组织申报了《玉米自交系耐冷性研究》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这种走出去的“动”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2011级农学专业学生闫璐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前所未有的积极、主动的去学,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带着对专业的热爱去学。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赵东江告诉记者,农学专业是我校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应用型专业,这种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
